“谢谢你们,让她在最后的时光里活得有质量、走得安详,这份恩情我们永远记在心里。”近日,一面写着“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关爱病人胜似亲人”的锦旗,被患者陈女士(化名)的家属送到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(以下简称河科大一附院)肿瘤医院(开元院区)淋巴瘤病区。此时距离陈女士安详离世已过去月余,这份跨越生死的感谢,不仅是对淋巴瘤病区医护团队的认可,更映照出医院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人文关怀底色。

时间回溯到2017年5月,陈女士在体检中意外发现左肺下叶占位,随后接受了左肺下叶切除术与纵隔淋巴结清扫术。此后8年间,她辗转多地治疗,先后经历化疗、免疫治疗、靶向联合免疫治疗、放疗等多重治疗,始终与病魔顽强抗争。2024年,因病情反复且出现新的转移迹象,陈女士转入河科大一附院肿瘤医院(开元院区)淋巴瘤病区,自此开启了与科室医护团队近一年的“生命相伴之旅”。
“患者入院时身体基础较弱,且病情多次出现波动,我们始终把‘延长生命、减轻痛苦’放在首位。”淋巴瘤病区副主任杨学文回忆道。在近一年的诊疗中,科室医疗团队密切监测陈女士的病情变化,根据她的身体耐受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,从精准用药到日常护理,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周全,用专业与温情为她筑起“健康防线”。
随着病情发展,陈女士进入生命终末期,如何让她在最后阶段减少痛苦、有尊严地生活,成为科室医护团队的重要目标。淋巴瘤病区副主任(主持工作)赵小强邀请肿瘤放疗科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、心血管内科、缓痛病区、精神心理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进行多学科诊疗。
“我们多次进行会诊,不仅要制订缓解疼痛、补充营养的治疗方案,更要兼顾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家属的情绪需求。”杨学文介绍,科室通过定期沟通,向家属详细说明病情与治疗思路,同时联系精神心理科医生为陈女士进行疏导,帮她缓解焦虑;为家属提供心理支持,指导他们如何更好地陪伴患者度过最后时光。
“那段时间,医生每天都会来病房查看,护士也时刻关注着她的状态,哪怕是深夜,只要我们有需求,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赶来。”陈女士的家属动情地说,医护人员不仅缓解了患者的身体疼痛,更用温暖的话语安抚着一家人的情绪。
尽管最终因病情恶化,陈女士还是离开了,但正如家属所说:“她走得很安详,没有遗憾。在生命的最后阶段,能有尊严地生活,多亏了淋巴瘤病区全体医护人员的尽心照料。”
一面锦旗,承载着患者家属的深情厚谊;一句感谢,凝聚着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。淋巴瘤病区团队始终践行“有时是治愈,常常是帮助,总是去安慰”的理念,用专业的技术为患者驱散病痛,用温暖的关怀为生命增添温度。未来,科室将继续以患者需求为导向,在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,深耕人文关怀,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与温暖。
专家名片

赵小强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意大利交流学者
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医院(开元院区)淋巴瘤病区副主任(主持工作)
坐诊时间:周二、周四
擅长:淋巴瘤、急慢性白血病、多发性骨髓瘤、再生障碍性贫血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、各种贫血、血小板减少及出凝血异常等血液病的诊治,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。

杨学文 副主任医师
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医院(开元院区)淋巴瘤病区副主任
坐诊时间:周一、周三
擅长:各种淋巴瘤、多发性骨髓瘤、白血病等血液肿瘤的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;对各种实体肿瘤的化疗、靶向治疗、生物免疫治疗及个体化综合治疗有较高造诣。
(谢雅敏 梁靓)
每日河南版权及免责声明:
1、凡本网来源注明“每日河南”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,版权均属于每日河南,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每日河南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凡本网注明 “来源:XXX(非每日河南)”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,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及时联系本网客服:QQ2280807873
我来说两句
![]()
| ||||||
